人民日报:新疆喀什公安边防官兵扎根高原心贴百姓
日期:2013/2/12
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(塔县)位于帕米尔高原之东,昆仑山之西,是新疆喀什地区最西部的一个县。塔县也是历史上重要的边关隘口,它接壤三国,民族众多。
在这块高原净土上,驻扎着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喀什支队的两支队伍:塔县公安边防大队和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。春节期间,本报记者走进塔县,感受边防官兵和边疆群众的苦与乐、情与思。
每户牧民都有一张与边防官兵的“全家福”
走进塔什库尔干县,第一个到达的就是科克牙尔柯尔克孜自治乡,这里平均海拔3500多米,250户牧民散居在6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乡里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,大部分的家庭都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当。
18岁的买买提伊敏·亚力坤在喀什读高中。他不久前放了寒假,回到了科克牙尔的家中。
买买提家的房子是2006年修建的75平方米抗震安居房。修建这所房子时,买买提的父亲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了。
“房子是科克牙尔边防派出所的同志们帮助盖起来的,如果没有他们,我们现在就要住在帐篷里了。”买买提的母亲麦尔瓦依提说。
在买买提家的全家福照片中,有一位穿制服的警察尤其醒目——他就是科克牙尔边防派出所所长吾斯曼江。2005年,吾斯曼江被调到科克牙尔派出所工作。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他又被科克牙尔乡党委任命为科克牙尔村党支部副书记,直接参与群众工作。
“父亲去世时我已经11岁了,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,当时就想不读书了,要放牧养家。”买买提说,“吾斯曼江来到我家,告诉我要好好读书,家里的事情不要担心,由他照顾。”
去年,买买提考入了喀什六中,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之一。为解决贫困地区读书困难的问题,喀什对所有从塔县来读高中的学生免收学杂费。尽管如此,买买提的学习生活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。
“喀什六中是双语教学,买买提的汉语水平不好,学习有些吃力。” 麦尔瓦依提说,了解到情况的吾斯曼江又专门去县城为买买提买了电子词典,帮助他学习汉语。
在科克牙尔乡,几乎每一户牧民家中的全家福照片上,都有边防派出所官兵的身影。从义务给群众理发到解决邻里纠纷,从开办群众夜校到帮助牧民迁徙,有难事找派出所已经成为牧民们的习惯。在当地群众中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离冰山尖尖最近的星是福星,和老百姓的心贴得最紧的人是派出所官兵。”
每个毡房都是一座哨所
7岁的艾力木丁·斯来的家位于塔县西南80公里的麻扎种羊场。除夕当天,我们见到他时,他特别高兴,一是因为父亲斯来·白格瓦茨完成了护边员的任务,刚刚回到家中;二是因为他的“哥们”红其拉甫边防派出所的民警多来提卡得尔要来家中做客。
艾力现在在麻扎寄宿学校读二年级,喜欢开玩笑,见到多来提卡得尔的时候先敬了个礼,又握了下手。
艾力出生的时候是一名唇腭裂儿童。2008年,在红其拉甫边防派出所的帮助下,艾力得到了免费的手术治疗。“如果没有派出所官兵的帮助,艾力是不会康复的。”42岁的斯来提起往事,依然感动不已。
斯来从2007年开始担任红其拉甫地区的护边员,每月要有一周的时间骑马去离家35公里的帕里帕克山谷巡边。
“塔县的少数民族自古就有爱国护边的传统,很多牧民家中几代都是义务护边员,每一个毡房都是一座哨所,每一个牧民都是一个哨兵。”多来提卡得尔说。
“过去都是骑马、骑骆驼护边,现在派出所给大家发放了手机,每个月还存30块钱的话费,护边员的工作更加方便了。”75岁的乌舒尔巴依·买买提巴依是麻扎种羊场年龄最大的护边员,已经在红其拉甫做了58年的护边员。
“我也想跟着爸爸去护边,但是他从来不让我去,说路上很辛苦,我觉得我没问题。”艾力说。
过去一年,艾力家的现金收入超过了5000元,养了18只羊和一头牛,还盖起了新的抗震安居房,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。“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,坏人想要搞分裂,破坏安定的生活,我们坚决不同意。”斯来说。
每块军功章都有你的一半
位于帕米尔高原上海拔5100米处的红其拉甫口岸,是我国和巴基斯坦之间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。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的官兵常年坚守在口岸,担负着出入境的边防检查和126公里孔道监护任务。
春节期间,位于塔县的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大院里的孩子多了起来。他们来自全国各地,都是随家长来高原探亲的军属。
8岁的陈果来自四川成都,这是她第二次来红其拉甫。陈果的父亲陈雄是红其拉甫边防站司令部参谋,在边防工作已经19年,上红其拉甫也已经3年多。
“我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行李了。”陈果腼腆地说,“这里离家太远了,我和妈妈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,又坐了很久的汽车,用了3天才到。”
“我和女儿每年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三个月,所以特别珍惜。”陈雄说,“女儿出生三天我就回部队了,一年后回家的时候,女儿都会走了,觉得特别亏欠她。”“女儿小的时候根本不认识爸爸,每次见到他都往后躲。”陈雄的妻子李兰说,“有一次在机场,女儿看到穿军装的战士就叫爸爸,我觉得特别心酸。到边检站之后才知道,这在很多军属家里都已是‘家常便饭’。”
近几年,边检站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,营房里装上了电脑,接上了网线,官兵们跟家人的联系更加便利了。
“我儿子今年6岁了,跟我视频聊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‘爸爸再见’。”位永超是红其拉甫边检站的九级翻译,在红其拉甫已经工作13年了。虽然家就在喀什,离边检站只有300多公里,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位永超去年只在家待了13天。
“儿子第一次上边防站的时候才两岁多,那个时候我在边检站的前哨班,是环境最艰苦的地方,见到他们娘俩的时候很多战士都落泪了。”位永超说。
“我每次上高原都有高原反应,吐得昏天黑地的。但他下山的机会不多,我就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走。”位永超的妻子李平说,“儿子现在也懂事了,经常对小朋友说爸爸是军人,骄傲得很。”
“军人的家属比军人更辛苦,我们任何成绩都有家人的牺牲和奉献。”位永超说,“我们坚守在这里,是为了祖国,也是为了孩子们。为了他们,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。”